个人简介
皮青峰
皮青峰,博士,讲师,药学院物理学教研室副主任,学校派驻册亨县双江镇央绕村第一书记。
2023年5月,初到央绕村,青山萦绕、绿水环抱之中的村落宁静美丽,这里的每一帧都是大自然的诗意画卷。多次走村入户后,我发现,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必须筑牢根基。于是,“银青结对”计划在我心中悄然酝酿。

走访老党员,是我迈出的第一步。78岁的黄大爷,用沧桑的声音给我讲述了过往故事后提醒我说:“孩子,咱村需要年轻的力量啊!”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没多久,“银青结对”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洒满阳光的村头老树下,老党员们将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年轻党员们则带来新的思维和活力。创业者班大哥,与有着40年党龄的黄大爷结成对子,班大哥说:“黄大爷,你放心,我一定把你教给我的,用在带领乡亲们致富上!”

为了激发党组织活力,我们精心开展了“田间党课”和“红色家访”。“田间党课”上,党员们戴着草帽,在田间地头,听老支书讲述当年艰苦奋斗的故事;“红色家访”时,我们走进党员家中送去温暖与关怀,记得一位老党员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的心永远和党在一起!”
两年来,村里发展35岁以下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各1名,同步建立3人后备干部库。看着年轻血液注入党组织,“银青结对”结出的果实,让我们坚信,基层党组织定能成为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坚固堡垒。
在优化村支“两委”班子结构的征程中,“推荐+面试+实岗锻炼”三维考评体系如同一场充满挑战的人才选拔赛。
95后大学毕业生小罗和小杨,在众多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记得第一次处理村民纠纷时,小罗有些紧张。我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别怕,有大家一起呢!”小杨则积极组织文化活动,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目前,他们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构建“校-政-村”三级党建共同体,是我们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次大胆尝试。央绕村党支部与学校药学院教工第八党支部、省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处党支部紧密携手,联合开展“中医药进乡村”等特色主题党日活动3次。学院同事耐心地为村民讲解中药材种植知识。“这株植物原来还有这么大的药用价值!”一位老乡如是惊叹。

专家教授还帮助我们分析土壤条件,引入适合本村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在驻村工作经费的支持下,8000株通草苗被精心栽种在田间,配套的“良种+良法”技术培训也同步开展。村民们像呵护宝贝一样照顾着这些通草苗,仿佛看到了未来增收的希望。

“双联双促”机制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学校与乡村。通过积极争取,价值3万余元的帮扶物资来到村里,40户困难家庭收到了“中医药家庭工具箱”。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依托学校科研优势,我们全力激活传统产业新动能。系统梳理本村土壤特性与气候条件后,一场中药材种植的变革悄然拉开帷幕。在原有油茶、杉树等传统经济作物种植基础上,引入中药材种植,8000株通草苗在春风中舒展枝叶。配套开展的“良种+良法”技术培训,让村民们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前只会种点传统作物,收入不高,现在有了新的产业,日子肯定越来越好!”一位村民信心满满地说道。
在培育可持续发展内生力方面,我也下足了功夫。邀请学校教授与乡村能人共同组建技术帮扶小组,开展田间课堂5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名。“校-村”人才交流机制更是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每年组织一批在校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知识开展调研、技术指导,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工程。我们设立“央绕英才奖学金”,建立“高考红榜公示+入户表彰”机制。两年来,20名大学生获得2万元资助。当小覃同学拿着奖学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她哽咽着说:“我一定会继续努力,学成之后回报家乡!”

回望这七百多个日夜的驻村岁月,是我从高校教育工作者到乡村振兴实践者的蜕变之旅,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旅程。我在阡陌纵横间读懂了中国农村的厚重,在家长里短中触摸到基层治理的脉搏,更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奋斗的日子里,完成从“驻村”到“驻心”的深刻转变。这堂行走在乡村大地上的“沉浸式思政课”,也让我笃信: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通讯员:皮青峰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