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
贵州中医药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
《贵州日报》用一个整版
深度报道了
我校60年发展历程和办学成果
一起来看!


建校之初的校园一角。

贵阳市市东路小学师生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体验传拓技艺。
9月27日,贵州省唯一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贵州中医药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
60年来,该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校训,践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理念,弘扬“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在艰难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的精神,踔厉奋发,锐意进取,现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于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为助力中医药事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筚路蓝缕启山林 励精图治传薪火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0世纪60年代,贵州地区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医药人才严重不足,缺医少药的问题十分突出。1965年初,袁家玑、程云琛等名中医心怀远见、心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联名上书贵州省委、省政府,倡议建立贵阳中医学院,得到卫生部、高等教育部支持。同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第一所中医药高等学府——贵阳中医学院正式诞生。以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为校址,由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研究所和贵阳市中医医院3个单位合并成立。建校之初,仅一系一专业,13万余元办学经费,60余亩校园,2幢楼房,2个实验室,1个标本室,以及兼作教室的小礼堂。贵中医人白手起家,以不畏艰难的创业热情,点燃了贵州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
抚今追昔,岁月如歌。一代代贵中医人怀揣梦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蹄疾驰、持续接力,推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965年,建校即实现招生;197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81年,跻身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2001年,贵州中医药研究院并入学校;2002年,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技工学校整体移交学校;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花溪新校区开建;2014年,学校主体搬迁至花溪校区;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博士3个学位授权点;2025年,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看今朝,杏林郁郁葱葱。漫步校园,芳草依依,绿树成荫,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与浓郁的人文气息交织,幽雅的校园环境令人流连忘返。琅琅书声与实验室专注的身影相映成趣,折射出新时代贵中医学子勤学笃行的精神风貌,续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见证了无数杏林新秀在这里汲取养分、茁壮成长。60年来,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深情关爱与鼎力支持,得益于一代代贵中医人同心同德、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为艰难险阻所困、不为时代风云所羁的坚守与奋斗。
壮志凌云绘宏图 深耕厚植结硕果
厚德明志,一甲子淬炼精进;笃学力行,六十载铸就辉煌。学校始终坚守育人初心,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之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建引领,把航定向。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12345”党建工作模式,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狠抓提升党的组织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个重点,实施“红心铸魂”“岐黄铸梦”“笃行铸人”三大工程,通过“望闻问切法”“守正创新法”“见贤思齐法”“和衷共济法”四类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作用、二级党组织战略要地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仅“十四五”期间,就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1个、全国“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3个,获省级称号多项,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促进师资队伍不断增量提质。现有专任教师1582人,其中,博士学历802人,高级职称823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人,国贴专家、省贴专家、省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近200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创新团队10个。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教改,成绩斐然。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中医药传统美德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仁心大医”。学校获批贵州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个院系获评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标杆院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近五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读经典·诵岐黄”成为第二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是贵州省高校、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唯一入选的高校。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多项荣誉,其中特等奖2项。近三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铜奖4项,省赛金奖4项、银奖12项、铜奖44项。2024年,在第二届中医骨伤科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技能邀请赛暨第一届中医骨伤科优质课程研讨评比中获一等奖2项,在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决赛中获团体一等奖。
科研攻关,硕果累累。学校实施科技兴校战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有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5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1项,国基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十,2018年周英教授领衔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2022年,彭立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实现贵州在《Nature》正刊发表高质量医学科研论文零的突破。主持或参与研发的苗药产品56个,其中“仙灵骨葆”“开喉剑喷雾剂”等年产值超10亿元,“骨康胶囊”“热淋清颗粒”等9个单品年销售额逾亿元,为助推贵州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专业,彰显特色。学校紧扣中医药(民族药)人才培养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在服务国家和贵州省的发展战略中,构建起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干,以苗医药为特色的中医药学科专业集群。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8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学科7个。开设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4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8个,覆盖医、理、工、管、法、教、农7个学科门类。2019年,中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方案》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2024年,中药学获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获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5年的269人增至2025年的1186人,增幅超300%;博士研究生招生从2023年的35人增至2025年的118人,增幅超200%。
医教协同,护佑健康。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年均服务患者超260余万人次,分别与省内1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建立医联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是全省最早获批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单位。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飞山、红岩等院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有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全省首家中医系统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两所附属医院先后选派14批572人次援鄂、援沪和参加省内疫情防控,贡献了贵州经验和贵中医智慧,4人次获全国表彰,107人次、5个集体获全省表彰,为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社会,惠及民生。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以“三个一百”工程(即:成立百个研究中心、百名专家博士进企业、百名专家博士下农村)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聚集优势与科技力量,在指导中药材种植、生产,中药民族药研发等方面深耕细作,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助推全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近5年,学校专家团队指导全省中药材栽培面积超过380万亩,服务县域60多个,开展技术培训逾万人次。指导天麻、太子参、淫羊藿入选“2022年中国生态中药材品牌”,联合建立的“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入选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先导技术典型案例,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丽艳、贵州省“改革奋斗者”魏升华等一大批奔走在贵州田间地头、用心用情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家教授。
国际交流,蜚声海外。学校以开放视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打造“针艾黔行”涉外教育品牌,为英国、巴西、俄罗斯、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进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础设施,保障有力。学校紧密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各校区功能布局,不断改善师生教学生活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从创建之初的不足60亩狭小校园、几十名学生、几栋房屋,发展成拥有两个校区、1480亩土地、88万平方米校舍,馆藏纸质图书15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75亿元,在校生达2.3万人的花园式校园。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智慧教学平台和教学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引入教学课堂AI分析主机,实现甲秀、花溪校区教室全覆盖。近年来,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3.5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16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全部用于改善和提升办学条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杏林芬芳,桃李天下。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7万余名,大部分扎根贵州,奋战在中医药行业一线,成为业界翘楚和行业中坚力量。涌现了以国医大师刘尚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名医名家;以贵州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战彪为代表的企业高管;以澳大利亚太平绅士、澳洲中医药学会会长郑建华为代表的海外杰出校友;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黔东南州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为代表的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或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健康,或用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或用无私奉献服务基层群众,共同谱写着贵中医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动人篇章。
同心笃行强内涵 聚势拓展向未来
登高望远,云锦漫天;接续奋斗,行稳致远。建校60周年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见证,更是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六秩辉煌已载史册,岐黄新程就在脚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锚定“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破局攻坚。通过实施“筑基工程”,以铸魂育人守牢立德树人初心;实施“提质工程”,用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实施“突破工程”,促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实施“强校工程”,以人才引育汇聚智力支撑;实施“铸优工程”,借学科攀峰打造特色标杆;实施“升级工程”,树附院品牌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创新工程”,以文化传承弘扬中医药国粹;实施“拓展工程”,借开放合作拓宽发展视野;实施“优化工程”,强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实施“保障工程”,以党建引领筑牢政治根基。团结全校教职医护员工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校友,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为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和贵州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