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前身是1988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系。1998年5月,学校院系合一,针灸系并入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10月,针灸推拿系恢复建制。2011年6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贵阳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2015年3月,加挂中医养生学院牌子。2017年12月,与骨伤学院合并为针灸骨伤学院。2020年9月,中医养生学院独立运行;2020年11月,与骨伤学院分开设置,成立贵州中医药大学新的针灸推拿学院,同年,加挂康复学院牌子。
人才建设成效显著 团队合力日益增强
多年来,针灸推拿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明显优化。

学院拥有专职教师36名,其中正高职称11名,副高职称13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4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全国名老中医1名,省级名中医4名,省级优秀硕士生导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金师)4名;特聘候鸟专家1名,黔中学者1名,贵州省省管专家1名,贵州省省委联系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省贴专家1名,贵州省“千”层次人才3名,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5名,贵州省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1名,贵州第八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名,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学院现有针灸推拿学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康复学和康复治疗学学士学位授权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贵州省一流专业2个、贵州省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项目)1门,国家级双语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金课1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平台1个;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1个;贵州省中医(民族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针灸推拿学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贵州省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贵州省专业实验室1个,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1个;贵州省教学团队1个。

学院先后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本科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针灸推拿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创新团队”获2014年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是全国100支团队中唯一一所中医院校团队。学生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1项,省级43项,获国家级挑战杯奖励11项,省级挑战杯奖励28项。

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学院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工作引领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在科研方面持续发力。近年来,学院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主持科研项目62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实现该领域“零”的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省部级16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62篇,其中SCI和北大核心论文49篇,实现SCI一区文章“零”的突破;获授权国家专利37项。

学院统筹推进学位点和学科建设,为学校中医学博士点授予工作作出积极贡献。“针灸学”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重点学科。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管局十四五高水平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助推“一带一路”
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创建“针艾黔行”对外交流项目,邀请和接待来自美国、英国、巴西、东盟各国学者和留学生,同时,学院师生到英国、法国、印度、台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广泛开展交流学习。“针艾黔行”成为贵州省对外交流品牌项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针灸推拿学院将持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大作为服务特色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

(供稿:针灸推拿学院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