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医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拥有深厚的学术和历史底蕴。前身为贵阳中医学院基础部,成立于1984年,2011年9月更名为基础医学院。经过四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学院已成为学校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各专业预科生、本硕博生及成人教育等各层次医学人才的教学任务。
师资队伍底蕴厚 人才荟萃声誉高
学院拥有一批杰出的学术领军人才。有省“千层次”人才5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省级“金师”4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8人、“身边的榜样”1人、“师德师风先进集体”1个、“师德师风先进个人”5人。现有专职教师113人,其中博士教师73人,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讲师58人;学院党委下设3个教师党支部和4个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141人。目前,有11个教研室、2个实验室、5个管理科室、3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
教改“金课”结硕果 育才竞赛“双丰收”
近五年,学院获得省级教改项目8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级“金课”4门。学院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同样取得优异成绩,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指导学生开展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科研项目层次高 论文奖项显实力
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持续跃升,形成以高水平项目为引领、高质量成果为支撑的发展态势。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52 项、省部级项目 80 余项、厅局级项目 70 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 3000 万元。

科研平台建设同步发力。依托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搭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和产业转化的桥梁。学术成果方面,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5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如“DNA损伤修复相关肿瘤机制研究” 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黄连主要药效机制构建含氮杂环类功能分子及其活性研究”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等,斩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 项,2014年获得贵阳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就业升学举措实 鸿鹄扬帆创佳绩
学院狠抓毕业班学生就业、升学工作。2024届毕业生涉及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就业落实率83.82%;2025届毕业生涉及医学实验技术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两个专业,就业落实率82.82%。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鸿鹄志 扬帆时”助力学业提升活动,2024年第一届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升学率22.1%;2025年第二届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升学率提高至29.76%,单专业升学率排在全校前列,全院研究生升学率20.85%。2021年以来,学院学生获省级及以上集体奖38项,获省级及以上个人奖24项。

司法鉴定强支撑 产学研用促提升
校司法鉴定所是集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及第二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与科研力量于一体的社会服务机构。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鉴定用房,配备总值逾400万元的仪器设备,累计投入资金达1000万元,面向全社会提供法医病理、法医临床、法医物证及法医毒物鉴定服务。人员结构合理,现有执业司法鉴定人20名,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1人,鉴定人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聘有46位专家顾问。在近年各项鉴定专业能力验证中均获“满意”评定,法医物证与法医毒物鉴定通过贵州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具备CMA资质)。鉴定所与基础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法医中药毒理学特色重点实验室深度协同,构建“产学研”联动机制,持续赋能学校相关学科内涵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基础医学院将紧紧把握“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三大战略,秉承“弘医立人、精诚至善”院训,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更多既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又精通现代医学技术,同时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

(供稿:基础医学院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