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12日至5月16日,贵州中医药大学与贵阳市新东门小学携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科普周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中医药文化的盛宴。
记者了解到,活动期间,贵州中医药大学邀请了多位专家参与了“中医药文化故事讲座”“中药饮片辨识实践”“矿物药探秘体验”“天麻人工授粉教学”以及“昆虫与天麻绘图创作”五大板块的科普活动。
故事讲座引好奇,中医典故润童心

以中医典故为线索,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扬林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奇妙的中医药文化之旅。
“岐黄”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到中医对养生和顺应自然的重视;“橘井泉香”展现了古人用智慧对抗瘟疫的神奇;“杏林”传说则让同学们感受到高尚医德的温暖。在历代中医药名家故事环节,神农尝百草的奉献精神、扁鹊“防病高于治病”的理念,如同一颗颗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成语、诗词中的中医药故事,以及中药药名的起名规律和常见中药背后的故事,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
随后,李扬林还向同学们贴心地赠送了自己主编的《中医药的故事(小学生版)》《中药药名故事(中小学生版)》两本中医药科普书籍。
实践体验破神秘,知识技艺共传承

在中医药知识小课堂上,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鉴定学教师谢军丽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为同学们讲解山楂、大枣等中药饮片的辨识特征、来源与功效。
现场分组传递饮片标本的环节,就像一场有趣的寻宝游戏,让同学们通过“眼观、手触、鼻闻”的方式,亲自辨识饮片,感受中药的“色香味”,并学习简单的鉴别技巧。
现场弥漫着清新的药香,同学们对中医药的兴趣愈发浓厚,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中医药世界的大门。
天麻授粉探奥秘,学科融合促成长

天麻授粉教学活动是此次科普周的一大亮点。来自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研究协会的安江勇,以生动易懂的语言介绍天麻的生长特性、药用价值及人工授粉的关键作用,并细致演示授粉流程。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在专家的全程指导下,亲身体验授粉过程。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叹自然的奇妙。“原来天麻没有叶子,是靠蜜环菌提供养分!”“授粉时要轻轻拨开花被筒,不能损伤柱头!”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叹自然的奇妙,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
矿物探秘超带感,创意玩法嗨翻天

“石头里的神秘药方”板块也将科普周推向了高潮。来自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的教师李亚楠通过趣味解说,带同学们认识了朱砂、雄黄等明星矿物药,颠覆了大家对矿物药的认知。随后,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深入浅出地讲解中药炮制的水飞法和火煅醋淬法,现场播放的视频让同学们惊叹连连。
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化身“矿物染匠”,将矿物药液浸润至蚕茧之中,制作出色彩斑斓的蚕丝扇;在制作矿物药方剂标本和“扔骰子学方剂”游戏中,同学们化身“小药师”,在欢乐中熟记经典方剂构成。
昆虫绘图融知识,美育智育齐发展

昆虫与天麻绘图活动将植物学、昆虫学和中药知识与艺术绘图完美结合。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徐可成带领同学们认识昆虫,了解其基本特征和与类似生物的区别,并介绍常见药食用昆虫,教同学绘制药用昆虫特征。同学们在绘制的过程中,就像一群小艺术家,用画笔描绘出中医药的美丽画卷。
据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工八支部书记李田田(挂职新东门小学科学教育副校长)介绍,举办此次科普周活动意义非凡。“让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医药文化,拓宽了知识面,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未来,贵州中医药大学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同学心中生根发芽,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