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末的澳大利亚,秋风拂去暑意,暮色将悉尼港的蔚蓝海岸染上一层温暖的金黄,映着郑建华脸上笑意更盛。
“我们贵州出来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劲和一份家乡情怀,就是要闯出一番天地,更要把贵州推介给世界。”在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成立二十周年、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成立十二周年之际,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创会会长、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会长郑建华与30余名贵商代表一起共叙乡情。

郑建华在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成立二十周年、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成立十二周年庆典上致辞(受访者供图)
那个36年前听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飘洋过海的青年,已然在地球另一端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乘风破浪的“追梦人”
1970年,年仅10岁的郑建华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从北京来到贵州。在这片有着“黔地无闲草 夜郎多灵药”美誉的土地,他度过了13年的成长关键期,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郑建华以优异成绩从贵阳中医学院(现贵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深圳工作,从事中医药针灸临床和医院管理工作。彼时,出国求学的春潮涌动,郑建华的内心也泛起阵阵涟漪。1989年,他决定自费留学澳大利亚,后定居悉尼。

郑建华在悉尼为病人看诊(受访者供图)
“出来后,我才懂了歌词的后半句‘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现实的磨难扑面而来。刚开始在悉尼唐人街的中药店里坐堂行医的三年,他先后做过清洁工、搬运工、洗碗工、木工和广告模特等兼职。
“白天是医生,晚上是清洁工,这个反差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到。”但曾在贵州三年多的知青生活淬炼出他越挫越勇的坚强品格。从创立自己的中医针灸诊所,到创建华兰集团(澳洲)有限公司,竭力为澳洲中医药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1999年创立澳大利亚中医学会,到如今发展成为澳大利亚规模最大,以华人为主体的中医药针灸专业学术团体;从2001年创办澳洲第一本中医药科普杂志《中医与健康》,到推动澳大利亚2012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全国立法承认中医的国家,郑建华不断提升中医药技术手段,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一步一步将心中那句“在海外推广中医药事业”的少年豪情变成了现实。

郑建华始终致力于在海外推广中医药针灸技术(受访者供图)
200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为了表彰郑建华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澳中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授予他太平绅士荣衔至今。“我们期盼着中医药这一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澳大利亚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地球两端的“牵线人”
4月23日,在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成立20周年暨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成立12周年庆典现场,郑建华接过聘书,正式出任第十一任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轮值主席。薄薄的一页纸里,满载着对他在澳雪窗萤火二十年的肯定。
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但在贵州成长求学、成家立业,对于郑建华来说,贵州早已是他无法割舍的乡愁。2004年底,郑建华与旅澳部分贵州籍同乡共同创建了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自此,贵州游子在澳洲有了自己的家。

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在澳聚会(受访者供图)
2013年,郑建华又和其他旅澳贵州籍侨胞一起成立了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目前,商会会员近300人,涉及房地产、进出口贸易、餐饮、食品加工、教育培训、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各行各业,遍及全澳各个地区。
“虽然相隔山海,但大家‘抱团取暖’可解思乡情。希望能发挥我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和贵州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在郑建华的带领下,贵州商会和同乡会积极服务乡友、反哺家乡,多次接待来自贵州的代表团和考察团,同时组织澳大利亚企业家代表团回访贵州,参与大数据、大健康等产业建设,为促进贵州和澳洲在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科技与教育等领域交流交往交融牵线搭桥。

郑建华参加贵阳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海外的贵州商人,不仅是做生意,更重要的是把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山珍风物推广出去。”在郑建华看来,贵州民族医药以及白酒、茶叶、刺梨、酸汤等特色产品在海外市场大有吸引力。
在刚刚过去的澳大利亚贵州同乡会成立20周年暨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成立12周年庆典上,郑建华与贵州天朝上品集团签署澳大利亚海外总经销,将贵州的绵长酒香送到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我们已经与多家贵州知名药企、茶企等积极沟通、洽谈合作,未来,将把更多的贵州优质产品推广到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贵州总商会部分会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从苗岭山脉的巍峨,到南太平洋的广阔,身兼医者、侨领、商人多重角色,先后荣获“中医药服务世界十大杰出人物奖”“海外华侨华人中医药‘百人百项’项目传承人”“海外国医大师”“2024天下贵州人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多项殊荣,如今,年过花甲的郑建华仍怀揣着赤子之心,拓展着中医药的广袤天地,连接起地球两端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