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6日,我省以“致敬生命与未来的耕耘者”为主题,邀请教育、医疗领域专家休假,并覆盖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的专家人才,激励常年奋战在一线的专家们积蓄能量再出发,再攀高峰、再创佳绩。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撑。为充分展现我省教育、医疗领域优秀人才爱国奋斗、岗位建功的风采。即日起,贵州日报报刊社在天眼新闻客户端推出“致敬生命与未来的耕耘者”系列融媒体报道,深入挖掘一线专家深耕专业、服务人民的感人事迹,通过强化示范引领,激励更多人才见贤思齐、奋发有为,为我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汇聚磅礴智力动能。
8月1日下午,盛夏烈日灼灼,在贵州中医大第一附属医院9楼门诊,83岁的全国名中医、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师戴永生正在出诊。

戴永生正在出诊。
刚从北京参加休假疗养活动回来的他精神抖擞,在这间不大的诊室里,戴永生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嘱咐患者药煎煮、服用、饮食等细微的注意事项,还为患者纾解焦虑情绪。
2013年,“戴永生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至今已培养16名高层次人才。
从医近60年,常怀“大医精诚之心”一直被戴永生奉为行医准则。如今年过八旬,戴永生仍坚持每周坐诊三次。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药味少,疗效好,价廉,副作用少”是他的用药准则。“医生的医德医术都含在处方里。”所以戴永生时常给弟子们说“大医精诚”,他希望每个弟子都能用这样的态度从医,真正理解“救死扶伤”的真义。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1987年,他正式开启中医五行研究。从那时起,戴永生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学习思考,利用工作之余做研究,手抄笔记垒了一沓又一沓。
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永生凝炼出中医五行辩证学术思想,探索脏病五行证治六类模式,深化中医五行辨证法研究,完善五行临床应用体系,主张将五行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有机结合,在病患诊治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常读书、多钻研,同时要勤于临床,能沉得住气来做学问。”戴永生说,“中医不只是一门医学,还融会了历史、文学等,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
中医文化,五行辨证,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创新,让其散发出经久魅力,为更多人疗愈疾病痛苦?这是多年来戴永生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医不是速成的手艺,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修行,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需要磨合的过程,必须加倍付出努力。”戴永生说起青年成才道路,言语中满是期盼。
正因成才慢,他便想让弟子们少走弯路。他对自己教研成果进行梳理,在师承教育中,强化学生继承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基本功和中医思维指导,通过集中授课与延伸中医经典指导学习,细阅弟子的跟师笔记和医案总结。
“戴老师年纪大了,但很多时候仍亲自示范治疗。他总是说,多传授一个学生就能帮更多人解除痛苦,教学上从来没有任何保留。”戴永生的弟子说。
2021年,戴永生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黔东南州工作站成立,他定期到黔东南坐诊、讲课,尽全力带教弟子传承经验,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人生在世,必须以利济苍生为己任,有所作为,才不枉此生。”从青春年少到耄耋之年,戴永生在坚持治病救人、传承中医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将中医五行理论研究传承下去,培养更多优秀中医人才,推动贵州中医理论和实践长足发展,是我的毕生追求。只要干得动,我就不会停。”戴永生说。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