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聚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各项事业颇有成效,亮点纷呈。

从“建全”思政课转向“建好”课程群

2022年秋季学期起,学院面向本科生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并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群建设,除6门主干课程外,先后开设《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通识选修课程;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17门、4门公共课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已纳入教学计划,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学时36学时。建立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三下乡”开展“理论宣讲二人讲”;指导青马社、振兴读书社等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鼓励思政课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团担任指导老师。

以教学创新为驱动,多维度提升思政课质量。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获省级一流课程、“金课”和省级好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获校级精品课程。《猴场会议纪念馆里的开学第一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实践资源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下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建设。

从“育人”主阵地转向“育才”展新风

学院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升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夯实专业素养。

近年来,学院在指导学生参赛方面获得多项殊荣,先后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三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薪火黔行——“辉映红飘带·传承长征魂”红色文创设计大赛省赛二等奖。

从“引才”提内涵转向“成才”促发展

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三年,学院选送新进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学习培训73余次;积极培育学术研究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学院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8人,博士18人。有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2人,贵州省本科教学“金师”1人, 高校网络教育名师 1人,省级优秀理论宣讲员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创新人才”称号1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先锋号”1个,贵州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各1个。

从“本色”强教学转向“特色”兴科研

近年来,学院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取得丰硕成果。全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CSSCI逾10篇、《光明日报》(理论版)2篇;3篇研究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出版学术专著10部;承担或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思政专项1项、后期资助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各1项,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1项,省教育厅项目20项等。近年来,研究经费达229 万;获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

值得一提的是,新近公布的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中,学院黄伟教授、庞雯予副教授两项课题在列,涵盖中共党史党建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建院以来教师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零”的突破,实现学校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骏马踏新途,实干铸华章。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从工作源头思考创新,从工作基础积蓄能量,从工作质量强化管理,从工作绩效提高产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