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学院成立于2015年7月,下设运动康复专业和休闲体育两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教育学2个学科门类。2014年运动康复专业获批,2015年第一届运动康复专业招生,已培养毕业生一千余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2023年获批成立休闲体育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是贵州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加强队伍建设 师资结构日趋合理

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25人,其中专职辅导员3人;专任教师17人,含教授1名,副教授9人,讲师6人,助教2人;博士4名,硕导2名,硕士9名。有贵州省体育科学学会理事1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兴奋剂检查官1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一级裁判员6人,运动处方师2人,一级运动员1人,主要承担运动康复专业、休闲体育专业、康复治疗专业、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全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任务。

积极“访企拓岗” 实习就业同发展

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相结合,实习、就业一体推进。学院党委班子通过积极“访企拓岗”开辟更多实习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既能完成学业,又能择业就业,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陆续拓展海南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上海慧健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唯理肌骨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贵州省体科所、广州花都人民医院、大生集成、深圳医加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冠超力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有力推进实习模式改革。近五年,拓展实习基地9个,为823名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实现新突破。

育人成效凸显 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学院队伍“筑梦星河——打造孤独症患者的社会化新康复模式”,在第十四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金奖。先后在2023年度贵州省高校团支部“微团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在贵州省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评选比赛中获三等奖;在贵州省第一届高校志愿服务专项大赛中获“铜奖”;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中获贵州省二等奖;在2023年贵州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在贵州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互联网+)中获得铜奖。学院团队“体悟传统 康养同行”康复知识普及团获评“三下乡”省级优秀团队;“让爱无碍 阳光助残”获评“三下乡”省级优秀品牌项目;在“积善贵州 与爱同行”庆祝2023年国际残疾人日活动中获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感谢状,等等。

赛场捷报频传 竞技硕果盈枝

近年来,学院获得全国中医院校传统保健运动会银牌2枚、铜牌1枚,学校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单位。获得运动康复技能大赛全国团体二等奖1个,个人二等奖2个、个人三等奖6个,省级团体二等奖1个;创新创业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体育赛事奖项136项,国家级奖项2项。在2024年贵州省体教融合大学生篮球系列赛(二级联赛)中,我校女队夺得女子组比赛冠军,突破历史最佳成绩。在今年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中,我校女子足球队获得全省女足第一名的好成绩,是我校女足历史最新突破,再次创造学校体育工作团体项目最好成绩。

夯实育人基础 弘扬传统养生文化

学院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规划建设体育设施,配备体育器材,现拥有田径场3个、足球场3个、网球场2个、41个篮排球场等教学场地,教学专用攀岩道3条,综合体育馆2个。馆内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武术房、健身房、瑜伽房、健美操房等可满足全校体育教学、训练、比赛及体育活动需要。

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校训,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传统体育保健、中医养生为基础,以体医融合为特色。运动康复专业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现代康复诊疗技能和运动康复技能,可在各级医疗部门、康复中心、运动训练基地、健身机构、疗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从事运动损伤康复治疗、运动健康促进、传统健身养生指导、运动损伤防护、运动处方等方面工作。休闲体育培养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具备户外运动损伤防护与急救基本能力,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户外运动中心、儿童体适能中心等从事项目指导、策划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供稿:体育健康学院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