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我校师生通过多种方式观看九三阅兵直播,了解大会进程、热点,畅谈感想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多贵中医智慧和力量。
邬卫东(校党委书记):
这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不仅是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强大的精神动员。
我们要从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并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强劲动力。坚守办学之“根”,牢记育人初心,让教育的根本使命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师生员工心中;牢记治校之“魂”,以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锤炼队伍之“气”,培养师生员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师生员工之“志”,点燃师生员工追求卓越、为校争光的雄心壮志;汇聚育人之“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向着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目标奋勇前进,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中医实践新篇章的征程中,充分展现贵中医新风采。
周英(校长):
九三阅兵展现了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是一堂意义深刻、触及人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我们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更深感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我们将在校园里、课堂上、师生中持续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坚定“胸怀祖国、济世苍生”的理想信念,不忘历史苦难,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医药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柴慧芳(教务处处长):
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中行之不辍的奋发实践作为珍视和平的有力注脚,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体制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推动特色教育强省、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赵立春(科研处负责人):
纪念活动中受阅将士们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是“精气神”充盈的至高体现,这正是中医所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最佳诠释。一支有魂有魄的军队,必然气血旺盛,所向披靡,而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风雨而生生不息,靠的同样是这股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信与民族正气。要把这份自豪与激情融入科研创新,为“健康中国”贡献全部力量。
郑曙光(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书记):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是历史昭示的伟大真理,是中国人民迸发的强烈心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要铭记历史,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汇聚强国建设的勇气和信心。
翟海英(基础中医学院<岐黄学院>党委书记):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守高等教育阵地,肩负立德树人使命,不忘初心,锐意进取,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传承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蒲翔(药学院党委书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集体洗礼。作为药学人,当以科技报国,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新药研发的攻坚力量;以仁心护民,让科研成果惠及亿万生命,续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荣光。
陈瑶(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在庄严的阅兵盛典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心中感慨万千。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纪念,不只是追忆苦难与辉煌,更是昭示民族自强与国家进步。三十余载耕耘教坛,我深知强国必先强教,立德方能树人。几十年来陪伴青年一代茁壮成长,也见证祖国阔步前行。如今再看盛世阅兵,更觉初心不改,信念愈坚,胸中满溢自豪与深切期许。愿伟大祖国山河锦绣、繁荣永续、盛世长安。
韦伟(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充分发挥党史国史军史资政育人作用,讲清楚习近平强军思想及其深邃的文化意蕴,把爱国教育、军事知识与技能教育融入思政课,以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方法引导青年学生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王明强(护理学院院长):
我们将组织全院师生认真学习、研讨伟大抗战精神,将抗战精神内化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的内生动力。
吴曙光(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
作为实验动物工作者,要潜心实验动物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实现资源安全,紧盯生命科学前沿,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科技装备”,支撑生命科学创新发展,服务“强国战略”,致力“健康中国”建设。
杨丹(校团委副书记):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共青团干部需不断引领广大青年学子传承抗战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潜心钻研中医药专业知识,以仁心仁术守护人民健康;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之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毕莲(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副院长):
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将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指引,以“教育强国”的宏愿凝聚青年力量,在“展现贵州新风采”的时代画卷中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崭新篇章。
王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观看阅兵仪式,自豪和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或许我们无法像军人一样镇守边疆,无法像科学家一样突破技术难关,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新时代的“爱国”,是脚踏实地的行动——用奋斗定义人生,用担当诠释使命。
余江维(图书馆副馆长):
举行盛大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彰显国家捍卫和平的决心。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文化人,铭记历史,为学校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贡献力量。
刘畅(学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长):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引导青年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将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复兴征程中坚定信仰、担当使命,做新时代的和平捍卫者与事业建设者。
司原成(民盟贵中医支部副主委、针灸推拿学院教授):
阅兵仪式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教育工作者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讲好抗战故事、中国改革发展故事,着力提高育人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刘霞(中医养生学院教授):
八十年岁月流转,我们清晰看到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自强、从贫弱到振兴的奋斗历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注重培根铸魂,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一心向学、开创未来。
张进强(学校首批“青年英才”入选者):
高校青年该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答卷?就是将个人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以青春力量报效祖国。无论是在讲台还是实验室,都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的素养和奋斗的姿态,潜心钻研、勇攀高峰,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力求突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蒲承军(思政课教师):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将从讲历史,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讲现实,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讲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三个角度,讲好党的故事、抗战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李良远(学校派驻册亨县冗渡镇观音村驻村第一书记):
从讲台到田间,从高校教师到第一书记,变了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决心。我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利用网格化联户机制,实现治理全覆盖,为乡村振兴赋能;科学研判,通过“一户一策”开展帮扶,精准施策,助力产业发展,建设和美乡村。
曹若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外科学博士生):
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我国的创面愈合研究在世界前列,主要贡献者就是解放军院校,他们在战后烧伤、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方面研究非常深入。九三阅兵盛况激励我在临床学业与科研中,应强化专业、钻研难题,用创新进取的实际行动抒写华章。
向雅岚(药学院中药学硕士生):
铭记历史,是对先烈最深的告慰;守护和平,是当代青年最重要的责任。岐黄青年要牢记历史使命,学习先辈们压倒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奋发进取,砥砺前行,努力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胡杨杨(人文与管理学院法学本科生):
九三阅兵,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大思政课”,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的责任。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通讯员:剡鹏英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