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贵州日报》在“理论周刊”刊发我校体育健康学院副教授孙柱兵老师署名文章《文旅体融合助推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章讲到,推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在丰富体育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延伸旅游产业链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全文如下:

文旅体融合助推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孙柱兵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推进文旅体深度融合,在丰富体育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延伸旅游产业链的同时,还有助于推动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多方协同推动文旅体融合发展。文旅体融合发展不是单一领域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多方合奏的交响曲。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打通行业壁垒,实现文化旅游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政策互通、资源共享。组建专门的协调机构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布局、监督和引导,把文旅体深度融合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以提高文旅部门同其他部门之间的高效联动。搭建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绘制文体旅融合资源图谱,实现信息互通与精准匹配。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改革,构建镇村协同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为“赛事+非遗”“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创新业态提供法治保障。

多措并举激发文旅体融合内生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措并举探索乡村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坚持“以体育为引流载体、旅游为体验场景、文化注入灵魂”三位一体的融合思维,树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育体,以体兴文;以体促旅,体旅融合”的融合理念。积极寻找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链条各环节上的对接点,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新的增长点。深入实施“互联网+、文旅+、体育+”等战略,推动文旅、体育与科技融合,开发一批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统筹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为居民和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交通、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支持,加快乡村体育旅游标准化建设。深化市场主体融合,鼓励文旅企业和康养机构对接合作,推动形成一批文旅体融合产业链。

以自然珍宝、文化瑰宝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山地户外资源、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红色文化是贵州突出的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助推乡村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传播贵州声音,讲好新时代乡村故事,必须利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要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发徒步、攀岩和漂流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西南户外运动聚集地。深度挖掘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激活文体旅融合新动能。在苗乡侗寨、传统村落布局常态化民俗体育展演点和体验角,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线上线下讲学,让古老技艺从村寨走向云端,打造活态遗产文化名片。通过打造“重走长征路”徒步系统、开发红色主题拓展训练等活动,让贵州红色文化成为助力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民间品牌赛事引领文旅体融合升级。以民间品牌赛事为引领,推动赛事体育旅游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通过虚拟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等形式,在比赛现场或线上平台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进行文化表演和讲解,提升赛事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在“村超”“村BA”等赛事中嵌入侗族大歌、苗族飞歌、安顺地戏、银饰刺绣等民族文化展演,持续放大“村超”“村BA”等赛事的现象级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乡村立足本地发展“一村一品”赛事,开发“跟着赛事游村寨”路线,让游客在观赛之余沉浸式感受乡村民族风情与农耕文明智慧。构建“赛事搭台+文化唱戏+科技赋能+旅游助力”的传播模式,将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农特产品推介和康养休闲深度融合,引领文旅体融合升级、高质量发展。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