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载。今年4月30日,他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刚好成为他扎根贵州十年医教研工作的一次总结。

刘洋是贵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民族医药)防治肿瘤、地方病及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他的职业生涯,正如他研究的干细胞一般——自我更新快速迭代,增殖裂变效率拉满。
博士毕业后,刘洋面临人生重要抉择: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南下发展?彼时,西部大开发政策持续发力,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这里山美水美,更是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富矿’!”这位东北汉子毅然决定携妻“孔雀西南飞”,成为“贵漂”博士。他认为,国家政策支持机会多多,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初到贵阳,现实却给他泼了冷水。“科研软硬件资源匮乏。”刘洋刚到贵中医一附院,彼时还未建立专门的科研实验室,相关仪器设备更是短缺。而作为医院,其核心工作需要围绕医疗走,他的内心落差不小。“硬件不足,正好练内功!”刘洋及时调整心态,从零起步,辩证看待问题,把困难当作一种动力——“越是困难,越容易出成绩。”

博士期间深耕干细胞与肿瘤交互研究的刘洋,敏锐捕捉到贵州的另一重优势——全国四大道地药材主产区。他大胆提出设想:“能否运用黔产道地药材激活干细胞新功能?解码抗肿瘤新机制?”
说干就干。刘洋克服困难攻关科研:设备不足,他带着样品往返省内外各大实验室;经费有限,他熬夜撰写标书争取支持。近年来,医院年均投入几百万元滚动支持建设临床科研平台,刘洋带领的“干细胞与肿瘤交互作用”科技创新团队终于有了“根据地”。
“科研要像干细胞,既要快速自我更新,又要具备多向分化潜能。”尽管科研基础薄弱,但是刘洋凭着一股子拼劲和对工作的热情,在临床工作中,把科研优势发挥到极致。他组织同事、学生针对临床发现,做科研,写论文,效率拉满。仅一年多时间,刘洋开了挂般拿了市级、省级、国家级课题的“全满贯”。

正是这种拼劲、闯劲,让医教研发展快马加鞭。十年间,刘洋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13项,发表论文90篇,获专利18项,更推动“中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地贵州……但最让他自豪的,是作为贵州省健康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携中医药(民族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普宣讲义诊团奔赴各基层、校园和社区“三进一送”,科普星火足迹遍布全省。
面向“十五五”,刘洋的愿景愈发清晰,用科研创新为中医药(民族医药)赋能现代生命力,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既要让中医药(民族医药)“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要推动黔药走向世界,为推动贵州中医药(民族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天眼新闻 审核: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