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乌蒙山区,乍暖还寒。贵州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们在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毕节天麻科技小院指导专家袁青松副教授的带领下,到天麻基地开展菌种栽培工作。

在毕节天麻科技小院,袁青松告诉记者,毕节天麻科技小院海拔高、温度上升慢,采用“固定菌床”的方式种植天麻是天麻产量的保障;在“营养屋”经过6个月以上的等待,才能让蜜环菌与菌材紧密相连。

“同学们注意看,这是青冈木,这是核桃木,这是板栗木。”袁青松指着旁边堆放的实验材料对大家说,这个试验的目的是考察适宜作为菌床的树种、菌材大小。

他一边讲解,一边拿着油锯锯断菌材作示范,同学们跟着操作。

“蜜环菌是天麻养分吸收的媒介,我们还要把它切成小块。”

袁青松召集同学们和当地群众把蜜环菌菌包按照要求切块,并将测量后的菌材分类堆放。

所有的材料都按要求准备完毕后,袁青松拿着营养袋向同学们示范天麻“营养屋”的搭建。

“先在营养袋底部铺一层薄薄的细土,再放一层蜜环菌菌块,把菌材放在营养袋中间,周围用土固定起来,然后在顶部放一层菌块后覆一层薄土。”

袁青松边示范边讲解,“近年来,毕节大面积实施袋种技术,比传统的窝塘种植效率更高。”

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操作实践。

“长度20厘米、直径5厘米。”

毕节天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罗露拿着加工完成的菌材,用直尺一一测量;一旁的研究生石治湘将数据准确记录下来……毕节天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对天麻主推技术的验证试验充满了期待,从课间走进田间,在大地上书写论文。


“天麻作为贵州道地主产中药材,对产业发展富民增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的作用,但是菌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成为困扰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袁青松告诉记者,攻克这一难题这是他们此次科研工作一项重要内容。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