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至11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期间,我校师生高度关注两会动态、收看两会盛况,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及全国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就相关热点话题展开研讨交流、畅谈感想体会,建言学校高质量发展,表达投身特色教育强省、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和决心。

邬卫东(校党委书记):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召开全国两会,鼓舞人心、意义重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要求,立意高、布局远。学校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围绕“精益、高效,质量提升”主题,深化中医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学、科研、医疗、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服务地方、内部治理等各方面、各领域质量,以挺膺奋进的姿态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实现“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 ”目标而努力奋斗。

周英(校长):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内容,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医疗卫生等事业指明了方向,也为我校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构建“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四位一体质量提升体系为着力点,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医疗一体化改革为牵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将坚持全面深化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探索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育人新模式,着力培养中医药高级应用型人才。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建设高水平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平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持续推动附属医院提质扩容,为“健康中国”“健康贵州”建设贡献力量。

柴慧芳(教务处处长):

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指标,从核心课程授课质量抓起,加快数字化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一线和基层教学组织;以学生发展为靶心,完善“赛教融合”机制,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拓展校企深度合作、共培高水平实践型人才;通过实施教学工作“清单化”管理,培育形成良好的教学质量文化,推动本科教学高质量发展。

赵立春(科研处负责人):

全国两会提出要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的投入,推动中医药与科技深度融合,这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继续扎实开展中药民族药的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发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关键作用,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蒲翔(药学院党委书记):

学院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对标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打造高水平中药新药研发平台,深化校地协同创新链,以智能技术赋能中药产业升级,培育领军型科研团队,在守正创新中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黔药”智慧。

严丽娜(体育健康学院党委书记):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者,要紧扣健康中国与教育强国战略,深化体教融合改革,构建高质量体育课程体系,强化“五育”并举育人实效;聚焦学生体质提升与健康素养培育,推动课内外体育资源整合,创新“体育+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弘扬教育家精神与体育精神,锻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强健的时代新人注入体育动能。

翟海英(基础中医学院<岐黄学院>党委书记):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近平(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透过两会窗口,我们既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更感受到“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民”二字高频闪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展现出中国发展道路的蓬勃生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延续了我们党长期执政形成的公共治理经验,将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对改善民生做出了有力回答,必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杨丹(校团委副书记):

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高校青年工作者,我将积极组织引领青年学子参与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信任中医药,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王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办对学生负责、让社会满意的教育。学院将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曹峰(中医养生学院副院长):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事业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养生学院目前拥有我省唯一的养老服务管理普通本科专业。下一步,将全面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与治未病在养老领域的优势,融入信息化智慧养老技术,深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内涵研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养老服务管理高层次人才,为我省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余江维(图书馆副馆长):

全国两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图书馆将立足中医药特色,响应“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学科知识服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科教兴国战略。

罗振亮(省级“金师”、健康管理专业负责人):

全国两会提出的“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令人振奋。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应紧跟政策导向,强化智慧养老服务技术的实践教学,开发与民政局、养老机构、国内外高校的合作资源,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关怀的高素质人才。

严璐(省级“金师”、护理学院副教授):

作为一线高校教师,深感教育政策新动向对教学至关重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我将拟定计划逐步调整教学策略,更好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助力教育强国梦。

宋桃伟(辅导员<思政课教师>):

全国两会提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为我们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政教育进行数字化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了有效手段。通过数字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进行可视化、交互性呈现,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生命力,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学生的个性需求,可实现精准服务。

李莉(中医内科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

作为在读博士生、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本领域的科研动态和趋势,努力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把自身发展和国家需要相结合,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展现风采,用青春力量书写贵中医人的时代答卷。

向雅岚(中药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新时代的岐黄学子,我深感生逢其时,又觉重任在肩。要志存高远,扎实专业功底,将小我奋斗目标融入到教育强国的大我实践中,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让青春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绽放光芒。

周迪(人文与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2021级<1>班本科生):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工作的发展目标,多管齐下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作为毕业生,我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个人的努力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以青春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通讯员:剡鹏英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