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9日,《贵州日报》在理论周刊刊发我校外语教学部教师于瑞瑞署名文章《以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文章讲到,红色文化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我们不仅要完善内涵挖掘载体创新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育人机制,更要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积极探索新路径。全文如下:


以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于瑞瑞

红色文化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我们不仅要完善“内涵挖掘—载体创新—实践转化”的全链条育人机制,更要为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积极探索新路径。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筑牢思政教育思想根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核心在于其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与鲜明时代价值,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进历程中的精神主线,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它不是孤立零散的历史片段,也不是静态陈列的文物史料,而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精神密码的思想宝库,是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能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积淀的伟大精神与宝贵经验,与当代中国发展同频共振、紧密相连。要注重深挖地方红色资源的独特价值,让思政教育更具地域亲和力与情感共鸣力。以贵州为例,将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地方红色资源系统融入思政教育,打造“遵义会议精神解读”“长征故事进课堂”等思政内容,让青年学生从身边的红色历史中汲取力量,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为思政教育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创新传播载体形式,激活思政教育活力。以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关键在于打破传播载体的时空限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文化形式,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互动,从“课堂内”延伸至“课堂外”。一方面,可依托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红色教育场景。如,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通过数字建模、动态投影等技术,呈现红军长征经典场景。数字化载体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内容,有效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善用文化艺术载体与日常传播场景,让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生活。通过举办红色主题书画展、摄影展、诗歌朗诵会,鼓励青年学生用画笔、镜头、文字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将遵义会议会址、红军长征路线等红色元素融入笔记本、书签、服饰等日常用品,让青年学生在使用中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生动有趣的叙事方式,可以有效激活思政教育的活力,让红色文化在传播中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贴近更多青年群体,从而在青年群体中培养出对红色历史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信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推动知行合一转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红色文化赋能思政教育,需通过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红色研学实践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如组织青年前往红色纪念馆、战役遗址等实地场景,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红色志愿服务是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途径,如组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红色志愿服务队,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发展”等主题开展活动;走进社区,为居民宣讲红色故事、普及党史知识;参与红色遗址保护,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文物整理、环境维护等工作。在志愿服务中,青年不仅能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更能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此外,红色文化教育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来实现,比如举办红色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感。不仅使红色文化得以在青年学子中广泛传播,更帮助他们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