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2日,《贵州日报》在理论周刊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刘淼署名文章《实现小课堂大课堂有效融合》。

文章讲到,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度整合小课堂理论知识,精准设计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让小课堂大课堂有效融合,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文如下:


实现“小课堂”和“大课堂”有效融合

□刘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度整合“小课堂”理论知识,精准设计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让“小课堂”和“大课堂”有效融合,不断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新时代推动“小课堂”与“大课堂”融合,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一是面向青年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用好课程教材这个重要工具,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提升教学实效。二是强化实践支撑。思政课最基本的功能是政治引导,根本前提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用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最鲜活教材,通过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三是创新传播方式。把握数字时代学生的行为特点、接受规律、使用习惯,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发优质网络课程,增强理论传播的时效性和覆盖面。

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是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等作为思政课程资源有效融合课堂教学,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发展史,挖掘先进典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结合教学需要在比较中解疑释惑。二是建立跨学科的教学协同机制。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教学计划,明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督促、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协调等问题,确保协同教学效果。三是创新协同育人载体。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开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评价,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

坚持建好机制和用好人才同频共振

一是探索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文件,一体设计、统筹推动,完善育人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运用的良性机制,把思政课程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协同育人。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形势任务要求,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齐建强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干部、宣传干部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充实优化以党员干部、英雄模范、公众人物以及各行各业代表人士为主体的兼职工作队伍。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将思政课成效纳入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体系,抓好人才培养、管理、使用,完善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