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在第4版
以专题形式
用一个整版
专题报道了
贵中医奋发有为、春华秋实的60年发展历程

一起来看!↓↓↓
弦歌不辍一甲子 杏林毓秀育新人——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实
乙巳肇始,筚路蓝缕。1965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前身——贵阳中医学院应时而生。以贵州省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为校址,由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研究所和贵阳市中医医院3个单位合并成立。建校之初,仅一系一专业,13余万元办学经费,60余亩校园,2幢楼房,2个实验室,1个标本室,以及兼作教室的小礼堂。贵中医人白手起家,以不畏艰难的创业热情,点燃了贵州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星星之火”。

20世纪80年代的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楼。

20世纪90年代的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楼。

2025年9月贵州中医药大学花溪校区俯拍图。
一甲子栉风沐雨,六十载薪火相传。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校训,从单一学科的中医药院校起步,逐步发展为今天涵盖7大门类、40个专业,集教学、科研、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在扎根黔中大地、服务人民健康的征程中,书写了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岐黄薪火传六秩
杏林芳华铸辉煌
60年风雨兼程,60年砥砺奋进。一代代贵中医人怀揣梦想,不为艰难险阻所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蹄疾驰、持续接力,推进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965年,建校即实现招生;1978年,开展研究生教育;1981年,跻身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行列;2001年,贵州中医药研究院并入学校;2002年,滇黔桂石油勘探局技工学校整体移交学校;2008年,获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1年,花溪新校区开建;2014年,学校主体搬迁至花溪校区;2016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经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博士3个学位授权点;2025年,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建引领,把航定向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12345”党建工作模式,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狠抓提升党的组织力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项重点,实施“红心铸魂”“岐黄铸梦”“笃行铸人”三大工程,通过“望闻问切法”“守正创新法”“见贤思齐法”“和衷共济法”四类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作用、二级党组织战略要地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外人士参政议政作用。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仅“十四五”规划期间,就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1个,获省级荣誉称号多项,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2025年6月18日,学校举办第二届“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大赛决赛。
名师荟萃,人才济济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育并举,促进师资队伍不断增量提质。现有专任教师1582人,其中,博士学历802人,高级职称823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2人,省管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近200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创新团队10个。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育教改,成绩斐然
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中医药传统美德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仁心大医”。学校获批贵州省“三全育人”试点高校,2个院系获评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标杆院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近5年,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读经典·诵岐黄”成为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多项荣誉,其中特等奖2项。近3年,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全国铜奖4项,省赛金奖4项、银奖12项、铜奖44项。2024年,在第二届中医骨伤科专业本科学生临床技能邀请赛暨第一届中医骨伤科优质课程研讨评比中获一等奖2项,在第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演训决赛中获团体一等奖。
科研攻关,硕果累累
学校实施科技兴校战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现有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
近5年,学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1项。近5年,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2022年彭立副教授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论文,实现贵州在《Nature》正刊发表高质量医学科研论文零的突破。主持或参与研发苗药产品56个,其中“仙灵骨葆”“开喉剑喷雾剂”等年产值超10亿元,“骨康胶囊”“热淋清颗粒”等9个单品年销售额逾1亿元,为助推贵州中药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科专业,彰显特色
学校紧扣中医药人才培养及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在服务国家和贵州省的发展战略中,构建起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干,以苗医药为特色的中医药学科专业集群。现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8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学科7个。开设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制药工程等本科专业4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特色示范专业8个,覆盖医、理、工、管、法、教、农等7个学科门类。2019年,中医药学科群入选《贵州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突进行动方案》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5年269人增至2025年1186人,增幅超300%;博士研究生招生从2023年35人增至2025年118人,增幅超200%。

2025年5月30日,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师生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参观贵州苗医药博物馆。
医教协同,护佑健康
学校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年均服务患者超260余万人次,分别与省内13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建立医联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是全省最早获批成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苗医苗药治疗慢性疼痛重点研究室”项目建设单位。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拥有飞山、红岩、省委党校门诊部、南明分院(南明区中医院)4个院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有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等。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两所附属医院先后选派14批572人次援鄂、援沪和参加省内疫情防控,4人次获全国表彰,107人次、5个集体获全省表彰,为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社会,惠及民生
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以“三个一百”工程(即:成立百个研究中心、百名专家博士进企业、百名专家博士进农村)为抓手,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聚集优势与科技力量,在指导中药材种植、生产,中药(少数民族药)研发等方面深耕细作,全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助推全省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
近5年,学校专家团队服务县域60多个,开展技术培训逾万人次。联合建立的“基于拟境栽培的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入选2023“科创中国”中医药领域先导技术典型案例,相关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涌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周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丽艳、贵州省“改革奋斗者”魏升华等一大批奔走在贵州田间地头、用心用情指导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家教授。
国际交流,蜚声海外
学校以开放视野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学校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打造“针艾黔行”涉外教育品牌,为英国、巴西、俄罗斯、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进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础设施,保障有力
学校紧密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各校区功能布局,不断改善师生教学生活条件,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学校从创建之初的60余亩狭小校园、几十名学生、几栋房屋,发展成拥有2个校区、1480亩土地、88万平方米校舍,馆藏纸质图书154万册、电子图书141万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5亿元,在校生达2.3万人的花园式校园。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成智慧教学平台和教学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引入教学课堂AI分析主机,实现甲秀、花溪校区教室全覆盖。近年来,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3.5亿元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1.16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将全部用于改善和提升办学条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杏林芬芳,桃李天下
赓续岐黄传薪火,杏林逐梦六十载。建校以来,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7万余名,大部分扎根贵州,奋战在中医药行业一线,成为业界翘楚和行业中坚力量。涌现了以国医大师刘尚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名医名家,以贵州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战彪为代表的企业高管,以澳大利亚太平绅士、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会长郑建华为代表的海外杰出校友,以“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杨世霞为代表的优秀基层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或用精湛的医术守护生命健康,或用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发展,或用无私奉献服务基层群众,共同谱写着贵中医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动人篇章。
六秩辉煌载史册
岐黄新程再启航
建校60周年,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见证,更是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
六秩辉煌已载史册,岐黄新程就在脚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锚定“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目标,以“十大工程”为抓手破局攻坚。实施“筑基工程”,以铸魂育人守牢立德树人初心;实施“提质工程”,用教学改革夯实育人质量;实施“突破工程”,促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实施“强校工程”,以人才引育汇聚智力支撑;实施“铸优工程”,借学科攀峰打造特色标杆;实施“升级工程”,树附院品牌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创新工程”,以文化传承弘扬中医药国粹;实施“拓展工程”,借开放合作拓宽发展视野;实施“优化工程”,强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实施“保障工程”,以党建引领筑牢政治根基。团结全校教职医护员工生和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校友,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为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和贵州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更好服务特色教育强省、教育强国建设而努力奋斗。
(审核:剡鹏英 周超 殷海 岳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