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13日,《贵州日报》在理论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韦伟署名理论文章《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阐释》。

文章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制定一个顶层设计,解决三个问题,落实三项任务,处理三对关系,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全文如下: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阐释

韦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贵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制定一个顶层设计,解决三个问题,落实三项任务,处理三对关系,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

制定好顶层设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体要求,创新宣讲形式,激发宣讲活力,提高宣讲效能,重点打造身边宣讲阵地,扩大宣讲受众范围;坚持以宣讲对象为中心,努力运用听得懂、听得进的方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精准化的靶向式宣讲;选定了17个宣讲主题,涉及政治、法治、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等内容,推动党的理论传播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理论听不懂的问题。积极探索领导带头、专家示范、支部联动、博士参与的宣讲思路,组建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强的宣讲队伍。通过强化培训、基层调研、集体备课等途径,结合课程属性、专业特征、职业画像,把理论宣讲与社会热点贯通起来,让宣讲小切口融入社会大课堂。二是理论听不进的问题。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根本要求、目标任务,制定涉及政治、法治、文化等多个主题,宣讲团成员结合学科特长、研究领域敲定17门宣讲课程,坚持理论宣讲内容大众化、对象分众化、方式互动化,让理论宣讲符合宣讲对象的实际需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把宣讲对象变为宣讲力量。三是理论用不上的问题。首先在结合贵州生动实践上下工夫,宣讲团以新时代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感受伟大祖国的日新月异,用普通话讲理论,用地方话讲运用。同时,在结合中医药院校特色上下工夫,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宣讲主题,挖掘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丰富宣讲素材,增强宣讲对象认同感和感染力。

落实好三项任务。一是发挥领导干部示范优势。党委书记带头,全体班子成员积极行动,以一名普通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走近青年学子,进一步讲准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发挥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的红色资源优势,开展红色场馆+理论宣讲,把实地参观、宣讲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贯通起来,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青年思政课教师深入青年学生社团开展青年面对面宣讲,结合中医院校特色,立足学生实际,运用中医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认同感和感染力,创新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价值引领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逻辑与思想理论,讲深讲透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政策、政绩、政务,更好发挥理论宣讲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理解中国现实社会,认清专业发展前景,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主动担当作为,进行价值塑造。二是高校思政与红色资源协同育人。充分运用地方红色资源的优势,增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全过程,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育人内容、改进育人手段、拓展教育渠道,用好红色教育基地,用活革命文物,使其以直抵人心的力量铸魂育人,让红色资源真正发挥出宝贵的价值。三是引导师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医德内容,深化中医药文化的医学作用、社会功能、精神价值,把更多优秀元素注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推进以医文融通为特色的中医药院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